陈德远,男,1998年2月出生,毕业于江西职业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在江铃股份智能装备中心零部件生产车间试制组从事钣金工工作,全国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袁政海工作室学徒,精通掌钣金工件的制造,钣金的返修,焊接技术,薄板焊接技术,钣金件简易胎膜手工制作和定位工装的设计到制作,试制阶段的项目生产,车身的改造和拼装等工作。自2019年1月进入江铃股份智能装备中心工作以来,得到了企业领导和袁政海大师的一致认可,同时取得了熔化焊接特种设备操作证以及人社厅颁发的钳工证,车工证和维修电工证等相关证书,并在企业荣获2021年度优秀团员荣誉称号。
陈德远同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怕困难,勇于迎接各种挑战,立足岗位,刻苦钻研技能。在江铃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把对岗位的热情全部融入了工作学习中,认真学习岗位中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他遵章守纪,团结同事,乐观上进,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本着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积极认真的开展各项工作,一直以公司的全国劳模袁政海同志为榜样,弘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习、勤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劳模精神。在生活中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耐劳,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智能装备中心临危受命承接了600台负压救护车五类零件的制作任务。在疫情面前,一切都是刻不容缓,智能装备中心员工陈德远在面对疫情,丝毫没有退却,主动申请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加班加点赶制负压救护车零部件。每天加班至凌晨两三点,遇到瓶颈时甚至通宵达旦,吃住全在厂里,不敢有半丝懈怠。量产全顺救护车的五类零件是依靠外部供应商进行批量供货,但疫情期间,外部供应商未能复工,武汉等重灾区急需大量救护车。如果等待供应商供货生产,显然会错失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此时他站了出来,响应厂里的号召,积极攻克难关,保证救护车能迅速驰援武汉。但由于没有任何工装、模具可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他和班组员工一起自制20余套靠模、工装,赶制救护车手工件,只为保障负压救护车零件能及时交付到抗疫一线。大家爱岗敬业,通力合作,为抗击疫情,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陈德远迎来了他来江铃后又一巨大挑战,随着局势的发展,厂里也在转型,班组由做项目转变到做量产。项目量产后交由车间负责,由车间全权负责生产,L500电驱后桥项目与T500项目的量产都交由陈德远手上,因企业刚向量产件方向转型,各种技术与工艺体系都不完善,当时项目中的大部分改制件都没有工装胎膜,制作起来效率太慢。按之前做试制件的工艺来做生产件,要靠画线折弯或是画线敲打翻边才能成型,这样制作尺寸不能保证每次都一样并且效率低。加之量产件的需求量大,并且要求零件的一致性,导致产能一直跟不上,交货节点内根本无法完成产量,为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陈德远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去学习其他做量产件的车间学习交流,陈德远通过学习交流后得出结论,要想产能提升,就必须改变之前的工作工艺,要有胎膜或是工装进行生产,陈德远通过各级评审,将每种工件都设计并制作的工装,原先需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要半天不到的时间,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并且保证在后续的工作中每个工件都是高质量并且高效率的进行生产。为后面的保证排产节点提供了保障。
2023年9月JCE3白车身改制项目提上进程,该项目需要将原有的车身拆除,并拼接全新的工件。在白车身的改制项目上,因其改制工作量巨大,后又因项目在改制过程中有比较大的设变,其中发生设变的工件就有42种之多,导致很多工件位置在夹具中都没有体现,这样很多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拼接就很难保住精度和每台车的一致性,就白车身中的板簧加强板的位置和强度要求很高,要跟车头前面的两个定位孔相匹配,如果偏了或者歪了,因为左右两根梁上面的件相对位置有错位,都会导致后续车轮的安装出现问题 ,但这个件在夹具上没有体现,夹具还会干涉这两个板簧加强板的焊接,导致无法进行焊接,他回想着这些年的工作积累,在进行创新,根据夹具的位置数据,件与车的装配尺寸,他自己在考量夹具位置,零件拼接尺寸设计了一个定位工装,经各相关人员评审一致通过。不仅保住了焊接位置还每台节省时间近30分钟,有效的提高了改制效率,在改制过程中制作工装和样板有13件,单台节约时间超240分钟。提升超20%的工作效率,陈德远同志工作认真负责,勤学苦练,多次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并且,他还积极参与创新改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此外,他还乐于分享经验,帮助同事提升技能,是团队中的杰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