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对“生涯规划”没有动机,甚至没有好感,因为
01
生涯规划
总是 “计划赶不上变化”?
精心制定了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打算在某个行业深耕,一步步晋升,成为行业专家。
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精心规划的职业路径,3年后发现行业凉了?
想转行又怕失败,在“稳定”和“梦想”间反复内耗?
才过了几年,行业突然遇冷,公司业务收缩,自己面临裁员危机;
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淡,每天上班都像是在 “熬日子”,内心十分痛苦 。
世界变化太快,行业兴衰、技术革新、个人兴趣转变等因素,都可能让我们原本精心制定的生涯规划变得不再适用。
这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和焦虑,甚至对生涯规划的意义产生了怀疑。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让生涯规划不再是一纸空文呢?
别慌!今天教你一个连学霸都在用的“作弊神器”——贝叶斯理论,也称之为“贝叶斯决策理论”。
“作弊神器”
贝叶斯理论是一种将概率思维融入我们生活的简便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估事物发生的概率就是贝叶斯式的思考方式。
它教我们的是:
“生活像打游戏一样,我们需要实时更新人生策略,
把‘计划赶不上变化’变成‘变化赶不上我的预判’!”
02
贝叶斯理论是什么
贝叶斯理论的核心公式为:
其中P(A|B)就是后验概率,表示在事件B发生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
P(B|A)是似然度,表示在事件A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P(A)是先验概率;
P(B)是一个归一化常数,确保概率之和为 1 。
看不懂公式没关系,
记住这个例子就行:
想象一下,
你面前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红球和白球。
在你还没开始摸球之前,你心里对摸到红球或白球有一个大致的猜测,这个猜测就是先验概率。它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常识或者一些先验知识得出的概率。
比如说,你平时接触到的球类游戏中,红球出现的频率较高,那你可能就会觉得从这个盒子里摸到红球的先验概率比较大 。
现在,你开始摸球了,摸出了一个球,发现是红球。
这个新信息会让你重新思考盒子里红球和白球的比例,进而调整你之前对摸到红球概率的判断,这个经过调整后的概率就是后验概率。
简单来说,后验概率就是在得到新证据(摸出红球这个事件)之后,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得到的概率。
“先验概率→摸红球→后验概率”
再举个例子
假设你有一个朋友小明,他有两种口味的糖果盒:
(1)草莓盒:90%是草莓糖,10%是柠檬糖;
(2)柠檬盒:30%是草莓糖,70%是柠檬糖。
小明随机选了一个盒子递给你,你不知道是哪个盒子。
根据经验,你猜测拿到“草莓盒”的先验概率是50%(因为二选一)。
Step 1:先验概率
P(草莓盒) = 50%
P(柠檬盒) = 50%
Step 2:新证据
你从盒子里摸出一颗糖,发现是草莓糖。
根据贝叶斯公式,现在要计算:在摸到草莓糖的情况下,这个盒子是草莓盒的概率。
Step 3:计算后验概率
草莓盒中摸到草莓糖的概率 P(草莓糖|草莓盒) = 90%
柠檬盒中摸到草莓糖的概率 P(草莓糖|柠檬盒) = 30%
根据贝叶斯公式:
其中,P(草莓糖) = P(草莓糖|草莓盒)×P(草莓盒) + P(草莓糖|柠檬盒)×P(柠檬盒)
= 0.9×0.5 + 0.3×0.5 = 0.6
代入公式:
结论:
摸到一颗草莓糖后,盒子是草莓盒的概率从50%提升到75%!
这就是贝叶斯理论的本质——用新证据(草莓糖)动态修正你的判断(盒子类型)。
类比到人生选择:
如果你一开始认为“转行成功率50%”(先验概率),但发现自己学新技能很快(新证据),成功率就能提升到75%;
反之,若遇到困难(反面证据),再重新计算调整。
一句话总结:
贝叶斯思维就是——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现实反馈
(用新证据打脸旧认知)
随时“打脸”自己;
越打脸越成功!
越快打脸越成功!
贝叶斯原理有没有用?
肯定是有的,因为它给了一个观察和解释牛人为什么牛的通用工具。
比如,古代打战将军或者治病经验丰富老中医为什么这么厉害?因为他们会不断基于已知信息,去推测未知事件产生的概率,然后不断输出一些条件或者可以调动的方法来做测试,获得反馈,对于错的反馈进行纠正,对于正确反馈给予更多的资源倾斜。于是,他们最终把一个不可能打赢的仗打赢,把一个不可能治好的人治愈,让人觉得很”神"。
03
贝叶斯理论重塑生涯规划思维——
对生涯规划从“焦虑纠结”转向“主动试错”
贝叶斯理论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概率会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变化。
1.接纳不确定性,
勇敢迈出第一步
在生涯规划中,我们一开始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判断,可能只是基于有限的认知和经验,这就是我们的 “先验概率” 。
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小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迷茫。他喜欢写作,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看到现在自媒体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人通过写作实现了经济独立和个人价值。于是,他初步判断自己在自媒体写作领域发展的可能性较大,这就是他基于现有信息和自身喜好设定的 “先验概率” 。
虽然他不知道未来在这个领域会遇到什么困难,也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成功,但他没有因为这些不确定性而放弃,而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开始尝试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文章。
2.依据新信息,
灵活计算“后验概率”调整规划——
用‘作弊式更新’碾压不确定性”
随着我们人生经历的增加,会不断获取新的信息,这时就需要像贝叶斯公式那样,重新计算 “后验概率”,及时调整我们的生涯规划。
还是以小王为例,他在自媒体写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写的情感类文章阅读量和互动量都很高,而科技类文章却很少有人关注。这就是一个新的信息,基于这个信息,他重新评估了自己在自媒体写作领域的发展方向。他发现自己在情感类写作方面更有优势,读者的反馈也更好,于是他决定调整自己的写作方向,专注于情感类文章的创作。同时,他还参加了一些写作培训课程,学习了更多关于情感类文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小王就是根据新获取的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让自己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和合理。
3.重视基础概率,
做出明智选择
在贝叶斯理论中,基础概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在生涯规划中,基础概率也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比如,在选择职业或行业时,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薪资水平等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的就是基础概率。
假设小李大学毕业后,面临着两个职业选择:一个是传统制造业的岗位,另一个是新兴的人工智能行业的岗位。从基础概率来看,人工智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大,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很大;而传统制造业发展相对成熟,增长速度较慢。虽然小李对传统制造业更熟悉一些,但考虑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基础概率,他最终选择了进入人工智能行业。后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这个行业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小李也在这个行业中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通过重视基础概率,我们可以在生涯规划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
当然,基础概率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我们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但它确实能为我们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方向 。
4.接纳“打脸”:
规划烂,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许多人以为计划失败是因为“不够拼”——熬夜加班、疯狂学习、咬牙坚持,但结果依然不如意。其实,问题可能出在你的“先验假设”上。
比如
▼
你坚信“只要考进大厂就能稳定”,但行业寒冬来了;
你以为“深耕一个领域就能成为专家”,但技术突然被颠覆;
你认定“拼命加班就能升职加薪”,但公司开始裁员降本。
这些计划的崩塌,
本质是你的初始判断(先验概率)与
现实的冲突,
而非努力程度不足。
极端例子:程序员小陈坚信“Java永不过时”,拒绝学习新语言,哪怕市场已转向Python和AI。他每天加班写代码,但5年后发现薪资停滞、岗位减少。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用“拼命”对抗趋势,用“坚持”逃避认知更新。
贝叶斯视角强调失败是“信息量”的礼物,贝叶斯理论的核心是“用新证据打脸旧认知”,所以贝叶斯高手的共同特质:“对‘我错了’毫无羞耻感,对‘新信息’充满饥饿感。”
真正的规划高手,不是‘不犯错’,而是‘错得比别人快’。他们的每一次试错,变成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
生涯规划亦是如此:
(1)先验假设≠真理:你最初对行业、职业、能力的判断,只是基于有限信息的“概率猜测”;承认无知,坦然接受“我过去的判断可能有错”。
(2)新信息=修正机会:当现实与计划不符时,恰恰是获取了关键信息,帮你校准方向;培养敏感性,把挫折、意外、变化视为“新证据”,而非单纯打击 。
(3)拒绝打脸=放大错误:强行用“努力”填补认知偏差,就像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接纳“打脸”,不是否定努力,而是让努力用在刀刃上——用动态认知,对抗无常世界。
(4)快速迭代:像更新APP一样更新计划,而非死守旧版本。
04
贝叶斯理论
在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案例一:
职业转型的成功逆袭
从30%先验概率到100%成功,她只做了3件事:
(1) 学习行业报告(+20%)
(2) 针对性投递(+30%)
(3) 面试反馈迭代(+20%)
晓妍在传统制造业工作了 5 年,一直从事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然而,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前景十分广阔。晓妍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她对新能源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尝试转型。
在做出决定之前,晓妍对自己的条件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她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虽然没有新能源行业的直接经验,但在生产管理中积累的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是通用的。同时,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新能源行业的信息,了解到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尤其是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人才。基于这些信息,她初步判断自己成功转型到新能源行业的概率为 30%,这就是她的先验概率 。
为了提高转型成功的概率,晓妍开始行动起来。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能源行业的相关知识,报名参加了线上的新能源技术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行业报告和专业书籍。在学习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对新能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特别感兴趣,并且在这方面的学习效果也很好。这是一个新的信息,让她觉得自己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更大了,于是她将自己在该领域成功转型的概率调整为 50% 。
之后,晓妍开始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在面试过程中,她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以往的工作经验,积极与面试官沟通。她发现,很多企业对她的学习能力和管理经验非常认可,这让她信心大增。通过不断地面试和反馈,她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规划,将目标锁定在几家专注于新能源电池研发的企业。最终,她成功收到了一家企业的录用通知,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到新能源行业的转型。此时,她成功转型的概率已经达到了 100% 。
案例二:失败案例:
小刘的“铁饭碗”陷阱
贝叶斯视角的致命错误:
先验概率:盲目相信“铁饭碗永存”(P(稳定)=90%);
忽视新信息:政策变化、同行转行、技术替代趋势;
后验概率:5年后P(失业)从10%飙升至70%。
小刘的教训证明:拒绝用新信息“打脸”旧认知,只会让现实打肿你的脸。
2018年,小刘通过层层选拔进入某国有煤炭企业,捧着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当时煤炭行业虽不如十年前火爆,但在他看来,国企稳定、福利好,足够干一辈子。入职时,领导提到“行业转型”,建议员工多学习新能源知识,但小刘不以为然:“国家离不开煤炭,再转型也轮不到我下岗!”
然而,2020年后,政策风向突变。碳中和目标下,煤炭产能被大幅压缩,企业开始裁员。同事纷纷考取新能源证书、投简历转行,小刘却坚持“等风头过去”。直到2023年,部门裁员50%,他被迫加入求职大军,才发现自己毫无准备:新能源企业要求“光伏/储能经验”,传统煤炭技术几乎无岗可投;薪资预期也从月薪1.2万骤降至6千。一次面试中,HR直言:“你过去5年只重复单一技能,转型成本太高了。”
05
贝叶斯思维最牛的地方,
是让“迷茫”成了我们最大的优势
每一次迷茫,都在为你积累新的“信息量”;
每一次试错,都在提高你人生的“后验概率”。
生涯规划是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而贝叶斯理论就像是我们手中的指南针,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
它教会我们用概率的眼光看待未来,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但有高概率答案”。
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不确定性,用积极的行动去探索和调整 。